中国研究型医院理论解读之研究型医院与转化医学
发展转化医学是研究型医院与非研究型医院的本质区别。转化医学作为研究型医学模式之一,其发展需要以研究型医院建设作为载体和平台,而研究型医院建设则需要转化医学发展作为动力和抓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 转化医学发展历程
发展转化医学是研究型医院与非研究型医院的本质区别。转化医学作为研究型医学模式之一,其发展需要以研究型医院建设作为载体和平台,而研究型医院建设则需要转化医学发展作为动力和抓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1基本概念
转化医学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B to B),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from bedside to bench,B to B),为实验室和病床之间架起一座便于迅速沟通和转化的桥梁,从而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快速临床转化和反馈。因此,转化医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倡导多学科交叉合作,要求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整合各学科资源,其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
1.2 产生背景
转化医学概念的产生的历史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的状况亟待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脱节的现象也日渐凸显,基础科研成果转化遭遇瓶颈。
人类疾病谱的转变的迫切要求
随着寿命的延长,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这类疾病是多因素导致的,传统的单因素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些慢性病的防治需要。慢性病的防治需要包括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的合作研究,采用多因素研究模型的思路。
基础科学研究积累的海量数据需要解析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需要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领域专家的有效合作与交叉研究,梳理遗传信息数据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及真正作用。
1.3 国外转化医学现状
转化医学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及欧共体均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规划和鼓励计划,建立了综合性转化医学中心。
国外转化医学的特点
建设贯穿转化医学研究各阶段的实体研究单元。为保证科学研究的续贯性和服务保障的及时性,美国的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多根据转化医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划分为数个相对独立、有机统一的实体研究单元,提供从临床前研究到社区应用的“多节点、全链条”保障服务。
搭建服务转化医学研究各领域的技术服务平台。
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均建立了多类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平台。其中,专业技术平台多是根据转化医学中心自身的学科基础和特色优势设立,如梅奥的心血管生理平台和神经生物平台。通用技术平台方面,斯坦福转化医学中心成立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影像、人类免疫监测等平台。以上通用技术平台大都引入了“开放、联合、共享、高效”的运行机制,按照研究对象和服务领域可划分为4个类别:一是分子水平研究平台,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平台等;二是细胞水平研究平台,以cGMP实验室为代表;三是生物影像支持平台,包括光学影像平台、分子影像平台等;四是临床实验支持平台,包括生物样本库、药物代谢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平台等。
整合保障转化医学研究顺利施行的协作资源。美国的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注重对内、对外不断挖掘协作资源。对内方面,主要表现为盘活智力资源。例如,为了促进早期的研究发现能够走上科学的转化轨道,杜克大学转化医学中心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咨询部,提供免费的项目管理和咨询服务。项目咨询部由20余位顾问专家组成,专业涉及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卫生政策、统计、伦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可从战略角度帮助研究者联合不同学科,形成研究团队,并一起制定转化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外方面,主要表现为强强联合,以及争取政策、资金和产业资源。“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就是强强联合的代表。
开展引领转化医学发展的专项教育培训。确立了“系统的转化医学教育和培训是产生一流临床和转化研究人才的基础”的理念,美国的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大都立足自身特点,开设了多类教育培训课程。
构建激发转化医学创新思想的虚拟协作网络。虚拟协作网络是发布和响应转化需求的网络平台,是美国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的基础设施。例如,哈佛虚拟协作网络平台下汇集了哈佛大学全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信息,通过它不仅可以查到研究者的姓名、联络方式以及以往研究成果、机构或研究领域等详细信息,还可以显示其他的合作研究者以及与其在同一个院系的研究者的链接,检索到潜在的合作伙伴;也可将用户与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如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基金资助导航以及多学科资源等。
建立助力转化医学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为了提高学校科技人员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积极性,美国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在转化医学人才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比如,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推出了新的“教师聘任和晋升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以“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的交互和整合”、“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相互转化”为理念聘任和晋升教师。
1.4国内转化医学发展基本情况
转化医学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从2009年起,我国陆续成立了一些转化医学中心,根据《转化医学》杂志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底,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三甲医院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各类临床和转化医学机构多达129家。2013年8月,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总后卫生部联合启动了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存在问题
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国家层面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务实性的实施方案,导致国内转化医学中心在数量上快速崛起,但在建设质量和成效方面却进步缓慢,在全面推行转化医学中还面临着规范、人才缺乏等等问题。
2.转化医学体系机制
2.1运行体系
建立转化医学体系首先,要建立转化医学文化体系。研究型医院开展转化医学首先是理念的转变。
其次,要建立转化医学管理体系。可在医院管理层面设立专门职能机构,如转化医学办公室,统筹协调全院转化医学工作。
第三,要建立转化医学培养体系。在现阶段应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凝聚国际一流的转化医学高层次人才。
构建转化医学机制
研究型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转化医学导向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转化医学的积极性。在科技评价的导向机制方面,凸显技术、产品、标准、规范、指南、被采纳的决策建议等转化应用性成果在科技评价、人才评价的地位,探索量化“学术代表作”和“里程碑式贡献”等评价制度的方式方法,可以将完成一定评估价值科技成果的科研工作量等同于在一定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的科研工作量,为每一个级别的职称评定条件设立不同的科技成果评估价值数额要求;从而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个人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另外,还可采取一些倾向性奖励措施,包括研究生导师遴选时优先考虑,提拔科室领导的必备条件,奖金系数适当的增加等,形成参与转化医学的良好氛围。
建立转化医学协同机制
研究型医院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应建立协调创新机制,做到“内联外合”。在加强内部协同方面,医院应加强内部的统筹协作和互动交流。①探讨建立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相互兼职、定期交流、联合查房、共同研究和统一教学的协作机制。②应以研究项目为牵引,打破原有行政管理模式和学科界限,跨单位、跨领域组建协同创新科研合作团队。
在拓展外部协同方面,医院应以课题为纽带、人才为依托,多层面、多渠道地开展交流与合作。
建立转化医学运行机制
医院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应首先以患者为中心,选取临床科研问题,形成多学科协作的研究团队,实施转化工作,开展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放到临床中加以验证并推广应用,进而产生学术性、应用性和商业性研究成果,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建立转化医学研究的运行机制。
建立转化医学保障机制
研究型医院应成立转化医学学术委员会,为医院转化医学研究提供咨询、决策与支持,积极倡导转化医学创新,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协作。研究型医院应发挥伦理委员会审查监督作用,确保转化医学研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研究型医院应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支持作用,把研究人员手中的技术与企业的现实需求联系起来,为全院科技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评估、孵化和推介服务;同时要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加深院政校企长期战略合作,提高医院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研究型医院应实行转化医学项目的立项备案制度,实现转化医学项目的培育、孵化、转化的一体化管理。
研究型医院应拓宽转化医学研究的经费渠道。
2.2 模式路径
转化模式
转化医学研究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转化模式:
T1,研究成果向人的转化 (translation to Humans),探讨基础研究成果潜在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应用前景,获得关于基础研究成果与人类病理生理过程相关性的知识、获得观察和影响相关病理生理过程潜在方法的知识,研究内容包括临床前研究及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病理生理学研究、以人为对象的初步研究(健康志愿者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在人体的验证以及Ⅰ期临床研究。
T2,研究成果向病人的转化(translation to Patients),是在一个相对严格控制的环境下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方式进行探索和优化,形成临床应用的指导方案,T2 期研究主要是获得达到最优化应用的各项条件设置的知识,主要研究内容是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
T3,研究成果向医学实践的转化(translation to Practice),研究者根据推荐的应用方式探索通常情况下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法,获得在实际工作中有效使用方法的知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Ⅳ期临床研究、健康服务研究,包括对成果应用的宣传、交流和广泛应用以及临床实际效果的评估研究。
T4,研究成果向人群健康的转化(translation to Population Health),主要是研究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和研究提高人群健康的综合方法,T4期研究最终是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目标,研究内容包括以大人群为基础的效果评估、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等。
也有某些国外转化医学中心(如美国Tufts 大学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将转化医学分为如下4 个阶段。T1 (translation phase 1): 将基础研究成果用于数量有限的患者,通常为病例研究和Ⅰ、Ⅱ期临床试验。T1 旨在回答某种实验室发现的新疗法能否用于一家医院的少量(如10 例)患者。
T2 (translation phase 2): 将基础研究成果用于更大规模患者,通常为观察性研究和Ⅲ、Ⅳ期临床试验,或某些调查研究。T2 旨在回答某种实验室发现的新疗法能否用于多家医院的较大量(如100~1 000 例)患者。
T3 (translation phase 3): 旨在通过传播和执行一系列研究来回答某种实验室发现的新疗法能否真正用于更广泛人群,同时关注于这种新疗法相关的临床问题和阻碍。
T4 (translation phase 4): 涉及一系列政策研究,旨在找到一种最佳方式使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并启用某种新疗法(如通过一项国际性政策)。
转化路径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学术路径”即转化医学的理论发展路径,一般采用期刊论文、学术会议等形式来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路径”即转化医学在实践上的发展路径,目前,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成立转化医学中心来加快发展转化医学的。
2.3 载体平台
搭建基础技术支撑平台
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医院应根据自身学科基础和特色优势设立专业技术平台,如心血管生理平台、止血及血栓形成试验平台、脑成像分析平台等;在通用技术平台方面,重点建设组学技术平台(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分析平台、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分子影像平台、生物样本库以及临床级细胞GMP实验室;完善、升级和整合医院现有技术平台。通过实行“科研合作、科研协作和全委托式科研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以及科研技术人员的共享,为全院各学科临床科技人员提供基础技术支持服务。
搭建临床试验研究平台
医院应依托临床研究基地,打造一批跨学科、跨地域的专科临床协同研究网络体系,系统建设临床样本资源库、疾病注册登记共享平台、临床随访数据管理系统以及临床研究数据资源和知识管理中心等,建立从疾病发生、发展、诊治、转归到预后的具有本院特色的疾病防治研究资源库群,实现转化医学研究资源大尺度的整合。
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
大数据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临床数据中心、组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合乎科研设计要求的各种病例标本和正常对照标本资源库,同时,可扩展到多个相联的信息系统,包括:科研电子病例系统、随访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组学数据库、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等。
搭建协作交流平台
转化医学所指的多学科协作, 除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研究的合作外,还要和理工科、计算机、信息等学科进行深入密切地合作。医院要注重学科领域整合,以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促进医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搭建教育服务平台
作为研究型医院要建立相关的转化医学服务咨询平台和转化医学教育培训平台。
3.中医转化医学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临床经验-指导临床”的诊疗方式,折射着朴素的转化医学思维,在医学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中医学强调个性化的辨证论治,且具有动态调节、复杂干预等特点,加之标准化的基础相对薄弱,可重复性不高,其成果转化与应用又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1 中医学与转化医学
中医学中的转化医学理念
转化医学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学科发展的分离。中医学的“临床-理论-临床”这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与转化医学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
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统若干组成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反复计算和(或)数学建模及试验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医学是借助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相统一。现代疾病谱逐渐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方向转变,由于该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且机制复杂,以往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转化医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患者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来寻求突破。而中医学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体现了现代个体化医学的特征。
现代医学助推中医学的转化医学理念
中医学的转化需要先进的手段优化完善。拿中药开发为例,某一种中药或复方经临床应用证明有效,随后进入实验室进行药理毒理研究、制备工艺研究,最后应用于临床,是通过临床-实验室-临床模式,所以,对研究人员的临床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实验室只是研发后期完善和批量生产的阶段。因此,临床是中医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只要处方有效,转化只是时间和技术的问题(图1)。
中医学结合现代转化医学的案例
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分类法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生命状态的生物特征、生理学特征和心理社会特征。由于考虑到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就可达到调体防病,中医体质学对体质的分类,可以有效地指导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临床实践。
中医转化医学的优势与挑战
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就是中药青蒿成功转化的典型范例之一。同时,由于中医药与转化医学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契合性,将使其在参与临床成果转化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先天性的自身优势。
与此同时,由于中医药理论和研究手段与现代医学差距较大,这也为中医药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模式需要扬长避短,把已经实现“转化”的技术手段,如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进行推广性研究,并通过增强现代实验室基础性研究推动技术改进和推广,使其“转化”高效高速。
3.2中医转化医学战略
中医转化医学战略
中医转化医学有两种模式:从临床经验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另一种是从古典文献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图2)。
中医转化医学的实施
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开展应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重视中医经典的指导作用;推动经典复方的方剂组学研究;协作进行病证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注重结合中医临床。
3.3中医药成果的转化应用
中医药成果的定义与内涵
中医药成果,即中医药科技成果,大致分为五类:基础研究成果、临床研究成果、研究开发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方法学研究成果。
中医药成果转化的意义
中医药成果转化是我国中医药界面临的重大任务。同时,中医药成果转化的还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高校、医院、企业以及舆论部门,加快改革步伐,建立更适应成果转化的机制,继续加大投入,制定配套政策, 从而保证越来越多的中医药成果问世。
中医药成果转化的瓶颈
我国中医药成果转化的总体情况,存在明显的利用率低和转化周期长等问题和瓶颈,形势依然紧迫而严峻。具体来看,制约中医药成果转化的瓶颈主要包括:科技与生产应用脱节; 成果技术含量不高; 缺少中试基地;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资金。
中医药成果转化的前景
中医药转化医学也代表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我国,中医药成果转化已成为国家在医学领域里一个重大的政策。中医药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性成果,如果能够借转化医学之机,包容、吸纳现代生命学科的新进展,实现临床与基础双向对接,推动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必将迎来中医药学跨越式的大发展。
(本期讲座执笔人高天)
相关文章
投稿&合作
010-88135671 010-56031760
2853295619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邮发代号:82-833)
国外发行代号
BM 9207
邮 购
《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发行部
100070,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28号院诺德中心3号楼15层
电话传真
010-56031760
定 价
每期:20元 全年:120元